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實。中國各地均有栽培,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。具有斂肺,澀腸,生津,安蛔之功效。常用于肺虛久咳,久瀉久痢,虛熱消渴,蛔厥嘔吐腹痛。
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梅實,即今之烏梅也,最酸?!督?jīng)》曰:熱傷氣,邪客于胸中,則氣上逆而煩滿,心為之不安。烏梅味酸,能斂浮熱,能吸氣歸元,故主下氣,除熱煩滿及安心也。下痢者,大腸虛脫也;好唾口干者,虛火上炎,津液不足也;酸能斂虛火,化津液,固腸脫,所以主之也。其主肢體痛,偏枯不仁者,蓋因濕氣浸于經(jīng)絡,則筋脈弛縱,或疼痛不仁;肝主筋,酸入肝而養(yǎng)筋,肝得所養(yǎng),則骨正筋柔,機關通利而前證除矣。
1、治久咳不已:烏梅肉(微炒)、御米殼(去筋膜,蜜炒)。等分為末。每服二錢,睡時蜜湯調(diào)下。(《本草綱目》)
2、治小兒頭瘡,積年不瘥:烏梅肉,燒灰細研,以生油調(diào)涂之。(《圣惠方》)
3、治傷寒蛔厥及久痢:烏梅三百枚,細辛六兩,干姜十兩,黃連十六兩,當歸四兩,附子六兩(炮,去皮),蜀椒四兩(出汗),桂枝(去皮)六兩,人參六兩,黃柏六兩。上十味,異搗篩,合治之,以苦酒漬烏梅一宿,去核,蒸之五斗米下,飯熟搗成泥,和藥令相得,內(nèi)臼中,與蜜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。先食飲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。禁生冷、滑物、臭食等。(《傷寒論》烏梅丸)
4、治咽喉腫痛:烏梅30g,雙花60g,雄黃12g。為末,蜜丸,每丸3g。每次含化1丸,徐徐咽下,每日3次。(《全國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》)
性味:味酸、澀,性平。
歸經(jīng):歸肝、脾、肺、大腸經(jīng)。
我公司研發(fā)、代加工的多個食品級產(chǎn)品均添加烏梅,如樺褐孔菌沙棘代用茶代加工等。
注意:烏梅味酸、澀,性平,不宜多食久食。此品不能代替藥物,作為疾病治療使用時必須遵照藥師或醫(yī)師指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