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公英,中藥名。別名黃花地丁、婆婆丁、華花郎等。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。頭狀花序,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(jié)成的絨球,花開后隨風(fēng)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。其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.- Mazz.、堿地蒲公英Taraxacum borealisinense Kitag.或同屬數(shù)種植物的干燥全草???、甘,寒。主要用于疔瘡腫毒,乳癰,瘰疬,目赤,咽痛,肺癰,腸癰,濕熱黃疸,熱淋澀痛等。
陽虛外寒、脾胃虛弱者忌用。
蒲公英在中國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可見 ,廣泛生于中、低海拔地區(qū)的山坡草地、路邊、田野、河灘 。蒲公英種子隨風(fēng)飄散,繁殖力強(qiáng) ,因而蒲公英的花語是無法停留的愛。
蒲公草一名最早出現(xiàn)于晉代《劉涓子鬼遺方》,后在《新修本草》《上醫(yī)本草》等著作中提及其藥用價值;是中國常見的野生蔬菜和中草藥,2002年就被衛(wèi)生部歸類為藥食同源物質(zhì) ;全草供藥用,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(jié)的功效;可生吃、炒食、做湯,是藥食兼用的植物;其花期較長,具有觀賞價值;具有祛斑美白、清透皮膚的功效,可用作面膜 。
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醇、蒲公英素、膽堿、有機(jī)酸、菊糖等多種健康營養(yǎng)成分。性味甘,微苦,寒。歸肝、胃經(jīng)。有利尿、緩瀉、退黃疸、利膽等功效。治熱毒、癰腫、瘡瘍、內(nèi)癰、目赤腫痛、濕熱、黃疸、小便淋瀝澀痛、疔瘡腫毒,乳癰,瘰疬,牙痛,目赤,咽痛,肺癰,腸癰,濕熱黃疸,熱淋澀痛。治急性乳腺炎,淋巴腺炎,瘰疬,疔毒瘡腫,急性結(jié)膜炎,感冒發(fā)熱,急性扁桃體炎,急性支氣管炎,胃炎,肝炎,膽囊炎,尿路感染等。蒲公英可生吃、炒食、做湯,是藥食兼用的植物。
生蒲公英富含維生素A、維生素C及鉀,也含有鐵、鈣、維生素B2、維生素B1、鎂、維生素B6、葉酸及銅。具體的元素含量主要是水分,每60克生蒲公英葉含水分86%,蛋白質(zhì)1.6克,碳水化合物5.3克,熱量約有108.8千焦,2002年就被衛(wèi)生部歸類為藥食同源物質(zhì),可生吃、炒食、做湯,是藥食兼用的植物。
各家論述
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蒲公英昧甘平,其性無毒。當(dāng)是入肝入胃,解熱涼血之要藥。乳癰屬肝經(jīng),婦人經(jīng)行后,肝經(jīng)主事,故主婦人乳癰腫乳毒,并宜生暖之良。